一本书小说阅读网
当前位置:首页>都市>巧夺天工的近义词

第5章 天佑上手

小说:巧夺天工作者:{作者}时间:2025-07-10 16:00:05

  稍作休息后,老妈就继续忙碌了起来。

  先是找来相近年代的宣纸,裁剪好刚刚大于画心一指的大小。

  然后拿了面刷,沾足了水浆糊,均匀的刷在画心上。

  整张画心由水浆糊打湿后,整体颜色发深。

  这个时候,画心的部分区域,因为画面断裂,很多地方都连接不上。

  老妈取了小几号的竹刀,一点点的轻轻挑动画面碎片。

  将它们挨个调整到合适的位置。

  让李天佑帮着扯着裁好的宣纸,从一头轻轻放在画面上。

  老妈手里换上了另一副软点的鬃刷,一点点均匀的刷着宣纸。

  李天佑那边也匀速放下宣纸,整张宣纸,平平展展的拓印在画心上。

  这个时候,旧报纸就又派上用场了。

  旧报纸平铺在画上,用鬃刷在报纸上使劲平刷。

  每一下都尽力将画心与托料纸粘合。

  来回多次平刷以后,老妈用稠浆糊在画的四周边缘,均匀的涂抹了一圈。

  两手揭起整个画作,提着就粘在了画室的墙上。

  软刷均匀的按压了一番画作,确定已经固定在了墙上以后。

  小心的在一处边缘掀起来一个口子。

  朝着里面吹了几口气。

  画面四周稳定固定在墙上。

  而中间位置在吹进去空气以后,鼓鼓囊囊的。

  用手轻轻按了按,确定空气能通过那个小口子排出,空气能流通。

  这才算结束今天的工作。

  接下来,只需要耐心等待墙上的画作风干。

  差不多两天后,才能接下来的工作。

  老妈坐着喝茶,同时给李天佑布置了今天的作业。

  绫子的是最后工序加装到画作上的。

  但是绫子买回来时,就是普普通通的一种布料罢了。

  装裱匠要提前制作好绫子的备料,用作需求之时。

  先把熟宣纸,平铺在桌案上。

  完全打湿后,均匀的涂抹上浆糊。

  选好绫子后,裁剪好大小,打湿后平铺在宣纸上。

  同样的报纸覆盖,鬃刷来回平刷。

  最后将加了宣纸的绫子粘在墙上等风干。

  风干后的绫子,因为背后有宣纸的存在,不再是软塌塌的布料。

  厚实的质感,可以直接裁剪,用作画作上下四周的点缀装饰。

  绫罗绸缎的颜色各式各样。

  那么同样作为画作装饰的绫子,颜色样式也是繁杂无比。

  大致分为冷色系和暖色系、特殊类等等。

  国画分为山水,写实,人物等等,书法也有各种大小,字体,用途等等差别。

  如何搭配画作,加装不同色系的绫子,也是一门大学问。

  比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类恭贺类书法,就必须走暖色系的红色。

  条件好点的,可以上带有描金背底的绫子。

  贺寿类的书法,瞬间就上档次了。

  而要强调“君子贵如竹”这类明志的画作。

  就不能上颜色太艳丽的绫子,搭配冷色系的效果更好。

  这些大多数都是在日积月累的经验中,学会如何搭配。

  老妈选了几张常用色系的绫子,实际演示了一次如何制作上墙,就不管娃娃干啥了。

  她忙了一早上,也是累了。

  这会准备去办公室和几个阿姨聊会闲天。

  留足两个小时,让李天佑学着上手。

  差不多吃饭点了,俩人再一起回家吃饭。

  老妈溜达走以后,李天佑自己系上了围裙。

  抓起自己新新的刷子,粘上了浆糊。

  学着老妈的样子,平铺好宣纸,又打湿了绫子,一点一点的刷。

  老实说,刚刚看老妈做的时候,流畅的很。

  轮到自己了,刷子也不听使唤,浆糊也涂抹的不是很均匀。

  明明绫子都铺展成了一个长方形了,刷到最后,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。

  四个角拽了拽,根本没有多大变化。

  算了算了,慢慢来。

  第一张先上墙再说。

  四尺整张的绫子,加了浆糊,加了宣纸,悬空提起来,还真的有点重呢。

  垫着脚尖,把整张绫子糊在墙上,四周仔细的刷了一圈。

  学着老妈的样子,边缘揭起来一个小口,大口吹气进去,鼓鼓囊囊的画面,按了按,搞定一张。

  成就感这不就有了。

  没得瑟多长时间,趁着手热,继续弄第二张。

  这次好多小细节,已经被他抓到了,处理起来熟练了很多。

  平平展展的一张长方形,让他很是满意。

  人就是要这样,多次尝试去做一件事,每次都有进步,就会慢慢变好的。

  等到他在处理第六张的时候,老妈来喊他回家吃饭。

  看着墙上从左至右的几张刚上墙的绫子备料。

  娃娃还是有点子天赋在身上的。

  进步极其的明显,再过一阵子,再看看能不能让他上手一些别的。

  今天差不多了,回家吃饭。

  李天佑收拾好桌案上的工具,又把各个刷子都清洗了一遍,规整好画室各类物品,这才关好门,跟老妈回家吃饭。

  老爸在家早就弄好饭了,臊子面,卤好的大块酱肉。

  美美的吃了一餐。

  饭后和老妈坐在沙发上休息。

  老妈也给老爹夸奖了一番娃娃的成长迅速。

  估计再有一阵子,就能上手练一些普通点的书画了。

  老爹也是跟孩子聊起来了现在这个行业的现状。

  传统手工装裱,早年间兴起于苏州。

  那里书画装裱可以追述到以前南宋了。

  以前都是宫廷御用的装裱师傅,慢慢的转向民间。

  而装裱艺术历唐至北宋已达到一定水平,被称为“宣和装”。

  明宣德以后吴中书画名家辈出,重心渐渐转移到苏州,苏州继承了米芾时的优良传统并受到吴门画派文人的影响,随后数百年。

  苏裱的影响跃居中国之首,号称“吴装”。

  自古时候起,装裱字画都一直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。

  好的字画,通过高超的装裱技术,能够更好的保存多年不变。

  到了近现代,全国各地的一些装裱技术,都是由苏州的吴门装演变而来。

  文人也好,墨客也罢。

  穷秀才吃饱饭都是问题,哪来的资金去装裱各类字画呢。

  所以这个行业打交道的,一直都是家资丰厚之辈。

  这些年,随着外来物的普及,传统手工艺受到强劲冲击。

  自动装裱的机器也被人发明了出来。

  一副字画,在机器的运作下,两小时就装裱完成。

  或者,那根本算不上装裱。

  就是简单的喷一遍工业胶水,机器压实画作,电力烘干,自带胶条的边缘装饰一体成型。

  看着是像那么回事,但是这玩意能保存两年就是极限了。

  传统的装裱的画作,几年十几年不生虫,不打卷。

  而机器制作的画作,第二年就开始变形,画作边缘开始卷曲翘边。

  说到这里,他老妈也是撇撇嘴。

  “什么洋玩意,也敢碰瓷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~”

  

手机上阅读

点击或扫描下载